相关链接

首页 >> 时事评论 >> 正文

让历史的清风吹向未来:评长篇历史散文《清风有骨》

时间: 2012-07-06作者: 张宇来源: 光明日报

    意大利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说得更透彻一点,那就是一切历史都是正在发生着的历史。读历史就是读现在,要把握今朝不妨先谙熟昨日,方能收获鲁迅先生所言读史的鉴古观来“洞若观火”之效。20多万字洋洋洒洒的一部《清风有骨》,正应该如是读法。 

    中国历史上值得重读细读的朝代不少,其中汉、唐、宋应为最有研读价值的三部大断代史。《清风有骨》为什么把眼光放在了有宋一代,放在了北宋仁宗年间的那一段朝野故事,放在了范仲淹这个人人皆知的历史人物身上?在我看来,恰恰是出于克罗齐和鲁迅分别阐明的上述同一道理。

    宋朝得以建立的历史背景,是五代十国的战乱与黑暗。统一是天下大势,安定是四海人心。赵匡胤和他的政治军事集团,顺乎潮流,适乎人心,一夜之间兵不血刃就取得了全国政权。但是,开国登基并不意味着一切问题的解决,长治久安才是国家的正道、百姓的福祉。长治久安是亘古常新的话题,它不只是在现代才为人们所关注和追求。

    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靠的是什么?是制度和人。

    宋朝并不缺乏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政治制度,但是,再先进的制度,就如同再先进的机器,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行之后,都会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因为时代是要进步的。时代进步了,制度也好机器也好就相对落后了。同理,一个有能力的官员,如果缺乏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会让国家和百姓受益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就在国家需要进一步改进它的制度,以此求得国家长治久安的时候,范仲淹挺身而出,卓然而立,为他的时代乃至后来的中国树起了一座近于完美的历史和人格的丰碑。他主持的庆历新政和他撰写的《岳阳楼记》,是这座丰碑写入青史的两个直观的纵横坐标。“不知变革,国家岂能长久!”这是他振聋发聩的呐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他一生践行的思想的总结。范仲淹的故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大宋的历史,乃至可以由之透视中国的政治发展史。或许就是因为这种领悟,《清风有骨》作者笔下的范仲淹和他的那个时代的画面,才会如此波澜壮阔,如此发人深省。

    《清风有骨》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传记作品。因为它有散文的笔法,书中不乏描绘山水景观、抒发人生感悟、探寻人文思想的篇幅;因为它有文学的成分,作者利用相对并不丰富完备的相关史料,通过适当的艺术加工对一些历史事件作了传神的评述;还因为,此书更多的是作者透过笔下的历史和人物进行着的深度思考。

    书中,思想的火花随处燃放,在当今这个亟须思考、渴求思考的年代,给人以颇多的启迪。从景祐三年因范仲淹而起的激烈的政治纷争谈到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自古以来,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液里,流淌着一种责任意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范仲淹只会出现在中国,因为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那种以民心为君主之心、以民意为国家之意的理念,能够造就这种舍己为人的人物。”自然,对庆历新政的思考是本书的核心。“历史没有假设。如果要有假设,那么就趁历史还未成为历史的时候,以真正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痛下决心、义无反顾,迈出改革的那一步吧。时不我待。”

    评价一本书,本不该过多引用这本书中的内容。但是我想说的许多话,《清风有骨》都说得更好、更透彻、更鲜明。还有的许多话留给《清风有骨》年轻和年老的读者们读后去评说。历史书如果不能引发阅读者对当代的思考,那么它就不过只是一种娱乐活动而已。今天的我们有太多的娱乐,多到似乎什么都可以娱乐。但是手捧范仲淹《岳阳楼记》这样的至美之文,感慨由衷,你是娱乐不来的。

    读罢《清风有骨》,我忽然想起东晋时期的政治家王羲之的一句箴言,它完全可以与克罗奇的结论相互印证:“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清风有骨》 鲍人 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