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传统文化与电视传媒的艺术对接一评范国强品《岳阳搂记》

时间: 2014-09-17作者: 熊劲松来源: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

    2014年中秋节非比寻常,江南气温高达35度。当天上午十点十五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秋特别节目”安排播出《文明之旅》—《范国强:品〈岳阳楼〉》,为世界华人的传统佳节送上了一份精神大餐。看完节目,我受到深深的震撼:这并非一档平凡而普通的电视节目,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传媒艺术对接的成功范例。节目带给我们的启迪是:弘扬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借助先进的现代传播手段;不同于一般的课堂讲座,电视讲座必须激发众多的兴奋点;挖掘中华传统精神应该与时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实行无缝对接。唯有如此,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实现从有效传播到高效传播的根本转变。

 

                  一、弘扬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借助先进的现代传播手段

 

     传统如何走向现代?经典如何走向民间?民族文化如何走向世界?如何着力创新和完善传统文化的传播业态?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新的挑战。中国古典诗词和经典散文无疑是我们先人人文精神的载体。试问,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什么?当然是历史地化育的、内化于国民群体的人文精神。打上国人烙印的人文精神,正以我们的母语承载于无数的传世文献和典籍中。但现实必须正视:今天进入了一个影像主导传播的时代。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四块屏幕——电脑、电视、电影和手机,它们已经主导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感知系统,甚至决定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如果不能利用视觉媒介有效地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还只停留在文字语言的疆界领域内,也许就要被这个由视觉符号覆盖的时代所无情淘汰——我们Out了!

    为此,我们别无选择——顺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经营融合趋势,适应市场和受众细分化、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积极应用高新传媒科技,改造传统文化的传播业态,培育和发展具有成长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新型文化传播业态。调整生产和传播模式,打造完整产业链条,集聚领域内的各种要素,构建以多媒体产品为基础的强大产业集群,形成传播方式更多样、扩散速度更快捷、影响范围更广泛的全媒体业态,不断提升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不错,改造传统文化的传播业态,营造良好的传播优秀传统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我们在春风化雨中履行着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是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渠道,既可以像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那样“宏大壮观”,也可以像F1方程式大奖赛那样“风驰电掣”,还可以像纽约时代广场播放国家形象宣传片那样“绚烂多彩”。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一条道走到黑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全民族文化修养和文明素质,是中国精英学者和广播电视工作者的文化责任与社会责任。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完成了《范国强:品〈岳阳楼记〉》的现场录制后,范国强教授说:“《岳阳楼记》是中国古典散文的巅峰之作,也是范仲淹品格情操的艺术再现。把《岳阳楼记》的讲述搬上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文明之旅》的殿堂,为海内外亿万观众娓娓道来,细细讲述,是我多年来的愿望,也是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难道不是一个资深学者的肺腑之言么?

 

                   二、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讲座,电视讲座必须激发众多的兴奋点

 

    在《文明之旅》品读《岳阳楼记》,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项。因为这个栏目是中文国际频道重点打造的“国际化人文类高端访谈专题节目”。她立意国际化特色、秉承“传承中华文明,服务全球华人”的频道宗旨,以中国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交流沟通为主要内容,力求搭建中外文明对话的平台。栏目以其国际化视野来体现人文特色、展示多元观点,做到“高关注度的内容、高端的嘉宾、高雅的风格”。把中华文化元素与现代电视节目形态有机结合,《文明之旅》在传承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电视节目表现内容、创新节目形态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应该说,刘芳菲对栏目的贡献和品牌的形成功不可没。进入央视后,刘芳菲一直被视为女主持中的“黑马”。她先后担任了《探索·发现》、《影视同期声》、《经典》主持人,渐渐成为央视文艺节目主持人的新代表。有评论认为,刘芳菲的主持风格不同一般。她很注重自己的内涵,不热衷于当下流行的主持人包装,很有长远规划和前瞻意识,没有一些年轻主持人的浮躁心态,发展空间很大。作为一位非常知性的主持人,刘芳菲很受观众的青睐。事实上,她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高端文化访谈栏目《文明之旅》上。这一点,在本期节目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主持人刘芳菲与范国强会长的互动非常默契流畅,令人赏心悦目。可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啊。在他们的对话中,出现了几个兴奋点,让观众大饱眼福。

    第一个兴奋点——主持人与主讲人的互动非常精彩。例如开篇直截了当,收到开门见山、引人入胜的效果:

刘芳菲:一千多年前,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让远在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名满天下,当岳阳楼再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这岳阳楼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它的作者范仲淹,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今天《文明之旅》,我们请来了范仲淹的第三十世孙,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范国强先生,带领我们《岳阳楼记》里品范仲淹,掌声有请范国强先生。

范国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写作于河南邓州花洲书院。

刘芳菲:不是在岳阳楼那地方写的。

    第二个兴奋点是范仲淹要求归宗还姓的故事,颇具戏剧性。

刘芳菲:范仲淹呢实际上是借《岳阳楼记》来抒发自己的胸臆,那么从《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当中我们能看出范仲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这样我们通过几句名句一同来分析一下,比如说像“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有什么样的人生故事呢?

范国强: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母亲谢氏把他丈夫的灵柩送到老家苏州天平山安葬……

刘芳菲:是指再改嫁吗?

范国强:改嫁,嫁给了这个吴县推官朱文翰,所以范仲淹呢这个时候就改名了,改名叫做朱说。

于是引出范仲淹27岁中进士以后在朝廷为官,给皇帝写了一个奏折要求归宗还姓的故事。范国强会长的介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录如后:

    范仲淹在给皇帝上的这个奏疏里面,有两句诗是非常有意思的,他说“名非霸越,乘舟偶效于陶朱;志在投秦,入境遂称于张禄。”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他说我的前面也有两个祖先,一个是春秋时候的越国的大夫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以后,他带着他的爱妻(西施)隐居到山东陶朱去了,所以改名为陶朱公。然后,也是同时代的一个范睢,他要去帮助秦王统一天下,他也改名了,改名张禄。你说吧,我两个先辈先祖,这么有名有能力的人,为了某种形势改名了,我这个四岁的孩子,当时是一点能力也没有,母亲改嫁了我怎么能不改姓啊,所以说我要还姓。皇帝看了这两句诗以后,认为范仲淹这人真是个才子。用典正确,语意生动,归姓意志坚定,批准!范仲淹从此后又姓范名仲淹,范仲淹原来就叫范仲淹。他不为自己的身世所悲哀。但是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想象到,范仲淹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特质。

    其他的兴奋点像请皇帝吃乌昧草的故事、范仲淹设计御敌的故事,听来颇有兴味,通过电视化的生动表达与再现,让观众在《文明之旅》中意趣盎然,流连忘返。正是讲述者厚积薄发,自由出入学术的殿堂,凝聚了众多兴奋点,成就了这一期优秀节目。整体而言,节目在主题、环节、人物、语言、观点等都体现积极向上,既以通俗化、大众化的节目形态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又让观众受到熏陶和洗礼,充分发挥了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这就证明,穿越文化壁垒,架起沟通桥梁,成为普罗大众的知音,首要条件是内容生产、题材选择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找到最大的公约数,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范仲淹,汲取正能量。

 

                   三、挖掘中华传统精神必须与时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实行对接

 

    不错,今天我们应该以时尚理念创新手段自觉自发地传播中华文化。只有激发自醒自觉与自信,彰显“中国元素”和“中国色彩”,才能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才能绘制出一幅全新的文化交流版图。同样,挖掘中华传统精神必须与时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实行无缝对接,我们的文化产品才会具有传世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才会受到观众的欢迎。传统精神只有与时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相吻合,才能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才能凝聚起团结奋进的中国力量。回顾节目最后一段,主持人巧妙地让座席上的观众提出问题,进行互动,颇为自然,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观众:您好,范老师,范仲淹的精神对我们还有什么启示?

范国强:范公精神应该是两个部分,一个呢是忧患意识,一个是担当精神。所以在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时代,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我们物质已经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家都在思考一种文化的需要,一种精神的需要,那么这种文化和精神的需要,恰恰就是系统的平衡的充满着辩证哲理的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岳阳楼记》里头范公所提倡的就是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的结合,这是给我们后人留下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一种动力。

   不由得想起今年春天,范国强会长在吉林大学进行的一场精彩演讲。范教授提出:《岳阳楼记》中所表达的就是这种“内圣外王”的圣人品质,即“忧患意识”与“担当精神”。接着范教授以牟永生《范仲淹忧患意识研究》最新国家社科研究成果和《岳阳楼记》对历代知识分子尤其是对毛泽东的影响为佐证,指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正确的审美观的基础,并且认为《岳阳楼记》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至圣至贤”的人生品格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确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我们中国当代知识分子需要追求的精神境界。

    记得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有一句箴言:“只有一个精神世界才能保证我们民族的伟大。”大家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观察今日之中国,透过崛起的工厂、高耸的塔吊、绵延的车流、奔驰的高铁,可以感受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活力。在这片热土上,也有着变幻的影视光影、纷呈的演艺看点、多元的传媒世界。从中,人们又能触摸一个东方古国的现代文化脉动。正因如此,我们力倡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匡正艺术创作的“一窝蜂”“同质化”倾向。针对艺术创作中一度出现的背弃传统、解构经典现象,我们应该力倡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肯定循着深入民心、代代相传的经典作品及其经典形象的价值取向,丰富、深化、发展、创新,反对逆势方向的解构与颠覆。我们相信,通过有识之士不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在深入挖掘中华传统精神的同时,与时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实行无缝对接,建立一个其乐融融的精神家园,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中秋节翌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视察并慰问。北师大教师参加了全国课标的制作,习近平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在展厅内,摆放着一张北师大早年一位毕业生公共课考试的成绩单,听学校负责人介绍说排在第一的公共课就是“人伦道德”,总书记转过身来,笑着对随行人员说,古人说“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职责第一位的就应该是“传道”。习总书记的讲话真是一针见血,鼓舞人心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者与传播者,范国强会长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功莫大焉!我们期待更多的后来者将传统文化与电视传媒进行艺术的对接,期待更多的精品力作问世并广为流传!

(作者:熊劲松,湘潭市广播电视台 高级编辑。)